【電影】《百日告別》真正的放下、真正的解脫。


失去了,傷痛是種必然,而失去也是必然。 

這是一個生命故事,心敏(林嘉欣飾)與育偉(石頭飾)在同一車禍失去摯愛,痛到極痛時的哀慟、壓抑、憤怒和頹然日漸累積,「你」離開以後,「我」該如何面對。 

整套戲沒有呼天搶地的悲痛,那種安靜的失去卻絕對刻骨銘心。 

電影以台灣傳統的「百日卒哭」作時序的鋪陳,分別帶出兩個人面對傷痛的迷失與救贖。「百日」祭祀的喪俗最早沿於明朝,親人藉著誦經為亡者作祈福超渡,又於百日之奠以表慎終追遠之懷。

更多的,我喜歡心敏在戲內為「百日」下的註解。 「他們說是為了死者祈福,但就是給我們一個期限,要我們放手。」 像導演林書宇說,「百日」只是個儀式,每個人都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告別方式才能找到傷痛的出口。 




第七天 頭七 
「亡者神識七日一覺 知曉自身已亡 唯情難捨 頻頻回望」 

失去帶來迷芒和不可置信,如果傷痛能夠轉移,會不會就能趕快好起來? 

於是有了育偉打到已故的肇事司機電話,聽到對方家長聲音抱著電話痛哭的畫面。這一幕印證了兩個事實,第一是人類本能的報復心,無關乎善與惡,在失去面前會迷失在痛恨之中;第二個是被害者與加害者對等的痛,當初育偉打這通電話絕對是出於惡意,然而被對方母親誤認為兒子頭七打電話回家,於是聽到了對方的哀痛,與之同等育偉最理解失去的痛,所以他只有默默抱著電話哭。 

育偉是行為上的發泄,心敏就是情感上的發泄。頭七當日拒絕妹妹的陪伴,一個人收拾男友的物件,看著他曾經看過的漫畫看到哭、照著男友的食譜煮了一桌子菜、抱著衣服睡覺等行為都象徵著思念,尤其門口響起腳步聲,鏡頭轉到妹妹交給心敏用來灑在門邊以顯示未婚夫頭七回來過的白粉,這一幕響應的是心敏內心的期待與失落。 

或許藉著恨意能夠彌消傷痛,然而沒人可恨時就像沒有出口的迷官,在找不到情感轉移的位置時,痛恨的可能就是自己。 

第三十五天 五 七 
「回煞之期 隨煞而歸 為免寂寞 死者與生者共眠」 

面對生離死別,兩個人的處理手法看似不同,卻同樣在追尋逝去者的腳步。一開始育偉受不了聽到鋼琴聲,甚至把鋼琴收進房間,因為觸景會傷情,於是拒絕去接觸卻又止不住思念,甚至週遭的人事物都不間斷地提醒你,她已經不在。 

另一幕印象深刻的是妻子教會的朋友來訪,朋友間那些不著邊際的安慰說詞就像觸動了仍在淌血的傷口,於是育偉有過短暫的失控。同理心說起來容易,但只有當時人才了解傷有多深痛有多痛,真的能夠在三言兩語間得到「安慰」嗎?所謂的安慰,不應該只是表層的訊息傳遞,像育偉和心敏在佛堂相遇,兩人間沒有多說一句,卻讓人感受到互相安慰。 

某程度上心敏看似堅強,像是親手打包未婚會的遺物,會在別人面前能裝出沒事的樣子,但愈是表現得堅強卻又愈顯出她的脆弱。像是送葬時不忍看到最後、佛堂內唸經時的失神、一個人渡蜜月在酒店用枕頭堆砌出人形來抱著睡等等,就算她說自己沒事,但還是會一個人回憶、一個人流淚,傷口只是隱藏起來,它從未癒合。 

兩個人交織的片段都在告訴你,要撫平傷口,需要的不只是時間。 


第四十九日 七 七 
「孤單的旅人來到冥河渡口 此去陰陽分界 人鬼殊途」 

戲中很多對話都藏著暗語,像育偉和安慰他的女同事有段關於「雨中倒下的羊」的對話,或者講者無心但聽者有意,於是傷痛中育偉甚至和女同事發生親蜜關係。我的看法是育偉在尋找出口,嘗試以快感抑制痛感卻發現行不通,因此他才會哭著做愛,事後女同事試著來照料他也說「不想要這樣」。

「找不到的羊怎麼辦?」 
「或者等身上的水蒸發了,就能從地上爬起來。」 
「那要多久?」 
「太陽愈大愈快嚕。」 


痛失摯愛,死亡或許是解脫的唯一出路?育偉和心敏都曾經想要自盡,前者看到了對面窗戶的小男生猛然醒過來,後者吃下了藥昏迷了一整夜,或許因為大難不死,又或許被前來看樓的人撞破,心敏突然被拉回了現實。

一個人太過沉浸在傷痛之中,很容易會看不到身邊的人也感受不到其他情緒,傷痛需要有個缺口,釋放了,心才能真正解放。 

百日 
「此日為卒哭祭 至此之後 不能再哭 活著的時間 已包含死亡的時間裡 」

我喜歡這套電影的結局,兩個人藉著百日的過程找到心的出口,說的不是立刻從傷痛中走出來,而是認清並接受這個傷痛終有一天會好起來的事實。

因為死亡離我們很近也很遠,痛的深度讓失去的人收在心裡放進回憶裡,給自己一個限期去經歷與感受,這樣的百日才真的值得。

「手會好起來嗎?」 
「是吧,需要很久嗎?」 
「我也不知道。」 

「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 

致,生命中出現過的你,過去、現在,和未來。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